發(fā)布時間:2010-01-13 09:08:53 訪問次數: 佚名 信息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
-
●政黨活動是有普遍規(guī)律的,完全可以以這種普遍規(guī)律為研究對象,來構建一套研究政黨的理論體系
寫一本專論政黨的書的想法,大約萌生在20年前。1985年7月,我從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忽一日,系辦公室要我去接待一個用人單位。我欣然答應,和中央黨校的兩位老師見了面。不成想,這竟是我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來人開門見山,說明了來意:研究黨的建設,光研究中國黨自己不行,還需要研究其他共產黨,特別是蘇共為代表的執(zhí)政的共產黨。當時,我們黨已經恢復了與各執(zhí)政的共產黨的關系,在這些黨內,開始出現改革的呼聲。和這種國際背景相聯系,研究者想把國外執(zhí)政的共產黨也納入自己的視野,是很自然的事情。這一構想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我在想,是啊,世界上存在那么多政黨,而且不光是共產黨,它們也要生存和發(fā)展,為什么不可以在它們之間進行比較,從政黨活動普遍規(guī)律的制高點,反過來研究中國共產黨的建設?這個念頭一旦出現,便在我腦海里久久縈繞,揮之不去,最終確定了我走政黨政治和政黨比較研究之路的決心。
大約過了三四年,稍微進入了一點研究者的角色,對政黨問題的看法也隨之日益清晰起來。我堅信,政黨活動是有普遍規(guī)律的。完全可以以這種普遍規(guī)律為研究對象,來構建一套研究政黨的理論體系。世界上已經有不少人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但是,國外、海外學者搞政黨研究的最大問題,是他們往往把眼界局限于西方類型的黨。在他們眼里,只有西方類型的政黨才是本來意義的政黨,蘇共、中共這樣的政黨均屬特例,甚至不能算作是政黨。誠然,后來也有不少學者有意跳出這個框框,客觀上卻始終難以擺脫把西方政黨作為坐標的窠臼。因此,雖然作為研究成果,已經出現了不少論政黨的專著,有些專著迄今為止仍堪稱經典,這些著作概括的卻只是西方政黨的活動規(guī)律,而不是所有政黨的普遍性的活動規(guī)律。毫無疑問,只有不帶偏見地、把各種類型的政黨都放在一起進行研究,才能對政黨活動及其規(guī)律有全面系統(tǒng)的把握。應當有一部這樣的書,這部書就叫《政黨論》。
●政黨研究屬于政治社會學的范疇,這一定位是《政黨論》整體設計的出發(fā)點
說政黨活動有規(guī)律性,指的是政黨政治中不以單個的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在政黨活動背后起作用的邏輯。我們時常能感受到這種邏輯的力量。在一些國家,政黨被放在頂禮膜拜的位置,但事實上,政黨卻和人們的期待相去甚遠,不但未能很好地履行功能,還給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帶來了很大的問題。在另一些國家,政黨被看作政客們勾心斗角、爭權奪利的骯臟場所,是政治陰謀、政治權術的代名詞。背著這樣的道德包袱,政黨卻依然能夠熟練地運用政治技術,把民眾調動起來,讓他們懷著像觀看奧林匹克比賽一樣高昂的興趣和熱情,來觀看政黨之間的競爭。政黨政治中這些光怪陸離的現象及其背后冥冥中起作用的東西,正是政黨學要研究的主要對象和內容。
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政黨有兩個基本的特點:第一,它是政治組織,是人們用來控制公共權力的工具;第二,它是社會組織,是人們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眾多方式中的一個特殊品種。簡言之,政黨既是政治的,也是社會的。如果我們把政黨放到現代社會的架構中,或許這個問題更容易理解一些:公共權力(也即國家或政府)和公民社會構成了現代社會的兩大要素。這兩大要素之間的互動,推動著現代社會的發(fā)展。政黨就是促進這種互動的一種最主要形式。因此,政黨研究屬于政治社會學的范疇。對政黨的這一定位,是《政黨論》整體設計的出發(fā)點。沿著這個思路,全書由三部分構成。在第一部分,我們將分析政黨這種現象的基本點,故以“政黨本論”冠之。從第二部分開始,我們把政黨放回到它實際活動的環(huán)境中,考察它與政治社會各要素互動的情況。在第三部分,我們將進一步擴大范圍,把政黨放到整個政治系統(tǒng)中去,探討政黨和國家、社會中的諸多元素之間的關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