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難點村”,推動基層民主
發(fā)布時間:2009-08-14 07:40:00 訪問次數: ◎ 孫紹騁 信息來源:《紅旗文稿》
-
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xiāng)的發(fā)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yè)、走中國特色農業(yè)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形成城鄉(xiāng)經濟社會發(fā)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但城鎮(zhèn)化水平還較低,還有8億多農民分布在60.4萬個建制村,其中約有6%是“難點村”?!半y點村”農業(yè)基礎薄弱,經濟發(fā)展滯后,農民增收困難。如果這些村得不到治理,不能達到小康水平,就沒有全國農村的小康,沒有全國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我們的奮斗目標就無法實現。治理“難點村”,促進農業(yè)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能夠為小康社會建設奠定堅實基礎。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說,治理“難點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難點中的難點、重點中的重點。治理“難點村”,是中央從全局出發(fā)做出的一項重要部署,事關小康社會建設、事關社會和諧穩(wěn)定、事關農民群眾切身利益。
黨的十七大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四項重要制度之一,并強調把發(fā)展基層民主作為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重點推進。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又把“農村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農民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納入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fā)展的目標任務之中,并將“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作為今后農村改革發(fā)展過程中必須大力加強的六項重大制度之一?!半y點村”大多存在著干部群眾民主法制觀念淡薄、村務管理不民主等現象。因此,要完成黨的十七大及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目標和任務,必須集中力量治理“難點村”,解決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以保障農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保障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健康發(fā)展。
“難點村”往往經濟社會發(fā)展滯后,農民群眾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治理“難點村”,就是要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千方百計解決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民主管理的突出問題,把黨和國家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加強農業(yè)基礎建設,推動農村公共事業(yè)發(fā)展,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使人民群眾切切實實地得到實惠。
穩(wěn)定是改革和發(fā)展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將一事無成。農村的和諧穩(wěn)定是全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基礎,抓住了農村和諧穩(wěn)定這個大頭,就有了把握全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主動權。許多“難點村”,群眾對村干部意見較多,黨群干群關系緊張,社會風氣壞,社會治安差,是農村不穩(wěn)定的根源。治理“難點村”,引導農民群眾規(guī)范有序地參與村級公共事務的決策和管理,協調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各方面利益關系,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及時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必將有力地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進而為全面建設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推進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工作,需要新知識、新理念和新思路。現在,有一些農村干部對于開展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還有不會、不懂、不愿意的問題。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全國村務公開協調小組將印發(fā)《全國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難點村”治理工作宣傳提綱》。各地可參考這個宣傳提綱,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宣教方案,確定宣教形式,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真正把縣鄉(xiāng)干部的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開展“難點村”治理工作的要求上來。工作人員要深入農村,走到田間地頭,不僅向干部宣傳“難點村”治理工作的重要意義,也要向廣大農民群眾宣傳“難點村”治理的方法步驟,發(fā)動廣大干部群眾參與“難點村”治理。要進一步加大培訓力度,對參加治理工作的人員進行政策、業(yè)務培訓,提高他們開展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的能力與素質。要把“難點村”的干部特別是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納入培訓計劃,確保他們分期分批培訓一遍。要豐富培訓內容,重點加強對依法辦事、民主管理、服務群眾等方面知識技能的培訓,使他們適應新形勢下開展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的要求。
全國村務公開協調小組將印發(fā)《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難點村”認定參考標準》。各地可參考這個標準,以縣(市、區(qū))為單位,制定操作性更強的“難點村”認定標準。要按標準認真細致地逐一排查,摸清本地區(qū)“難點村”的數量、產生原因、表現形式、影響后果等,并加以綜合分析,形成報告,建立全面完整的“難點村”臺帳,為治理工作打下基礎,也為下一步爭取“難點村”治理專項資金做好準備。
“難點村”存在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村級組織不健全,領導班子軟弱渙散,村干部能力不強;有的政策法規(guī)不落實,村務不公開或假公開,村務管理不民主現象長期存在;有的干群關系緊張,經濟社會發(fā)展滯后等。這些問題,是我國處于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快速發(fā)展和深化農村改革的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農村管理體制、經濟利益和社會關系格局不斷調整、深刻變化所引發(fā)的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表現。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十分復雜,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既受到村莊內部條件的制約,也與外部環(huán)境密切相關。因此,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堅持從實際出發(fā),準確把握“難點村”產生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制定解決問題的措施,什么問題突出就解決什么問題,標本兼治,多為農民群眾辦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好事,確保治理工作取得實效。
全國村務公開協調小組將印發(fā)《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難點村”治理工作計劃(2009—2011年)》,各地要以此為依據,指導縣(市、區(qū))制定“難點村”三年治理工作具體計劃。已經制定出臺工作計劃的,要按照全國工作計劃的要求,對本地區(qū)相關安排進行對照檢查。各階段治理工作可以穿插進行,但各階段的時間進度安排不能遲于全國的工作計劃,確保治理工作整體面上的穩(wěn)步推進,如期順利實現三年治理目標。
治理“難點村”工作,要先試點后推開。省、市、縣三級都要制訂試點方案,按本地區(qū)“難點村”總數20%的標準確定試點單位。試點結束后,各級要認真總結驗收,并根據試點經驗,制定出帶有普遍適用性、指導性的治理方案和驗收標準。上級要加強對下級的指導和監(jiān)督。今年,全國村務公開協調小組將適時組成督導組深入各地調研督查,視情況召開治理工作經驗交流會,通報各地“難點村”治理情況。
?。ㄗ髡撸喝珖鍎展_協調小組副組長、民政部副部長)